近日,来自四川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青禾润农·白榆实践团队,利用寒假时间在家乡所在地开展了多场别开生面的“三农”调研实践活动。他们怀揣着对“三农”问题的热忱,深入探索大学生群体的“三农”认知与情怀,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智慧。在这个过程中,团队成员陈星齐分别于2月14日和2月16日在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与多名在校大学生展开了面对面的交流。
大学生邱杞懿直言,当地乡村农业现代化步伐滞后,农产品缺乏竞争力,农村基础设施差、环境污染等问题突出,农民收入也不理想。她强调,各地农村应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因地制宜地制定发展策略。这一观点不仅体现出她对家乡农村发展的深入观察,更彰显出当代大学生对“三农”问题的理性思考,背后是对乡村发展的关切之情。
在与凌新雯的交谈中,他提到家人对自己从事“三农”工作的态度。尽管深知“三农”工作意义重大,但受传统观念和现实因素影响,家人并不支持。凌新雯分析了现代农业工作面临的困境,如工作环境和基础设施与城市存在差距、收入和职业发展受限等。但即便如此,他依然认为不能忽视“三农”领域,这反映出部分大学生在面对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时,对“三农”的那份执着与坚持。

蒋欣彤则从人才、技术和资金三个维度分析了农村发展面临的困境。她认为,人才匮乏是农村发展的一大瓶颈,大量年轻人涌入城市,农村发展缺乏新鲜血液。以她的老家为例,农村收入低,难以满足年轻人对物质生活和职业发展的需求。同时,现代新技术在农村的普及程度极低,农民大多依赖传统种植方式,缺乏专业知识和培训,对先进农业技术和设备了解甚少。蒋欣彤提到,一些先进的气象监测仪器和智能种植规划技术,能够显著提高农业产量和收益,但由于资金短缺,农民难以接触和使用这些新技术、新设备。

“青禾润农·白榆队”在实践中采用线上线下问卷及面谈形式,旨在了解大学生对“三农”的认知,剖析农业院校学生对 “三农” 概念、政策、现状的认知问题,探因奠基后续方案,培育其 “三农” 情怀。同时,“青禾润农·白榆队”后续将以调研报告和实践微视频的形式展示实践成果。他们期望这些成果能让更多大学生重视“三农”问题,鼓励大学生们将所学知识运用到乡村振兴中,为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贡献力量。
此次“青禾润农·白榆队”的实践活动,不仅让大学生们对“三农”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激发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越来越多像他们这样的大学生正以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青年的担当,用青春和热情为农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他们的“三农”情怀也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生根发芽、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