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期间,四川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论之队发布《科学运动与体态健康关联性研究》报告,该报告基于对四川、重庆、山西、桂林等地80余名受访者的问卷调查与网络访谈,深入剖析了当下公众在运动健康方面的状况,揭示出一系列问题,同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科学运动倡议。

图为问卷受访者地区来源统计
运动现状:习惯误区多,指导资源缺
尽管公众对运动健康重视程度颇高,但运动习惯存在诸多误区,科学指导资源也严重不足。在运动频率上,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数据显示,23.67% 的受访者每日坚持运动,32.85% 每周运动一次,然而仍有 7.73% 的人从不运动。而在高频运动群体里,39.61% 的人曾因姿势不当或不良习惯导致受伤或积累性损伤,近四成受访者因姿势问题受伤。
在动作规范的认知与实践方面,矛盾也十分突出。71.74% 的受访者深知正确运动姿势的重要性,可在实际运动中,当出现体态问题时,42.75% 的人选择自行跟着网络视频纠正,仅有 2.9% 会向专业教练寻求帮助,科学认知与实践严重脱节。另外,圆肩、高低肩、头部前倾等体态问题占比均超 10%,这些问题和不规范运动紧密相关,高频率运动若缺乏科学指导,很可能成为危害健康的 “隐形杀手”。

图为访谈以及问卷统计结果
体态认知与科技期待:问题普遍,期待科技助力
公众对体态问题的认知较为模糊。37.92% 的受访者不清楚自己是否存在体态问题,而明确存在圆肩、驼背、脊柱侧弯等问题的比例合计达 67.15%。与此同时,科技助力科学运动的前景被广泛看好,80.44% 的受访者期待 “体态监测 + 实时动作纠正” 软件,不过目前仅有 5.8% 使用过类似工具。

图为访谈以及问卷统计结果
科学运动倡议:多方发力,共促健康
基于调查结果,研究团队提出三大科学运动行动倡议:
(一)个性化运动方案,精准运动。普及针对不同体质(如慢性病患者、体态异常者)设计差异化运动计划,减少“一刀切”跟练风险。并推广“运动处方”概念,鼓励医疗机构与健身机构合作,提供专业评估服务。
(二)强化专业指导,规范行业。社区应增设公益健身课程,解决42.75%的人群依赖网络自学的问题。同时进一步规范健身行业资质,提升教练专业水平,避免“网红课程”误导,确保公众能在专业指导下安全运动。
(三)科技赋能,知识普及。大力开发精准体态监测与实时纠正工具,满足80.44%受访者的迫切需求。将体态健康知识纳入公共卫生教育,利用App推送个性化运动提醒,让科学运动知识融入日常生活,提升公众科学运动意识。
此次研究为公众运动健康提供了重要参考,科学运动理念的普及刻不容缓,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推动科学运动成为健康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