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人力土地双维探析 青春足迹丈量凉山 ——四川农业大学“彝路生花·花满邑”团队石板滩村实践记

2025-07-10    作者: 作者:文/金杨羽立 图/黄铭 李孟轩    审稿: 祖立义    点击量:

四川凉山7月10日电(吴中钦)为精准把握民族地区劳动力转移对农地流转的影响,2025年7月4日至9日四川农业大学“彝路生花·花满邑”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石板滩村,通过实地走访村民和村干部调研等方式,系统梳理该村劳动力外流背景下的人力与土地困境,为大凉山区域农村人力资源配置提供“第一手”资料。


图1: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石板滩村整体风貌


人力土地双维入村:青年团队探访民族样本区农地困局

石板滩村是一个以彝族为主、汉族杂居的民族村落,常住人口多为中老年与儿童,青壮年流失严重青壮年流失率占石板滩村人口总数的。由于村民教育水平有限,加之土地贫瘠农业种植成本显著提高该村主要以脐橙种植和外出务工为主要经济来源,叠加独特资源禀赋,使其成为观察劳动力转移与土地配置关系的典型样本。

实践团队采用结构化问卷与入户访谈相结合的调研方法开展调研。问卷设计为《2025夏彝路生花调研问卷:民族地区劳动力转移对农地流转的影响》,内容覆盖家庭人口结构、劳动力外出务工详情、农地资源状况、经济收支、土地权属与流转行为/意向等核心维度。该村第一书记韩庆龙积极协助团队开展调查问卷,有效保障了数据采集效率和准确性。在数据采集环节,团队则通过深入20余户家庭的入户访谈及实地观察,最终回收52份有效真实的结构化问卷。

 图2:团队成员在石板滩村村民家中交流土地耕种情况


外流冲击三维显化:数据剖析劳动力转移下的农地病灶

基于问卷数据初步分析和详实的实地访谈信息,团队观察到一些显著现象劳动力外流导致村内以中老年和儿童为主的人口结构,全村共有人口总数,其中青壮年占比。这种劳动力结构加剧了农业生产的人力短缺;土地质量差进一步抬高了脐橙等作物的种植成本,限制了特色产业发展同时,村民对土地流转的认知和参与度受限于教育水平和对农业用地政策制度的不了解造成农业用地流转机制不畅。调研发现,脐橙产业因人力短缺与土地低效双重困境举步维艰。

图3:实践队员与石板滩村记录农户劳动力转移现状

“彝路生花·花满邑”团队认为,石板滩村的状况反映了民族地区在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劳动力转移与土地资源有效利用之间的衔接题。如何在保障外出务工收入的同时,促进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和利用,科学的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是亟待探索的关键方向。

原始数据精准铺路:青春实践为民族村落人地矛盾开方

本次调研作为团队暑期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52份有效问卷及20余户深度访谈,团队精准梳理出石板滩村劳动力外流引发的人力短缺加剧、土地利用率下降、脐橙产业承压三大困境症结。下一步,团队将聚焦收集的信息进行深度分析,用青春智慧助力破解民族地区“人地矛盾”难题,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发挥川农大的农业发展中的“带头人”作用,用实际行动践行川农大青年的责任担当。


Copyright © 2023 四川农业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