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四川文化网)土地退出铺就致富路政策春风暖彝乡——雷波县东升村残疾人家庭“逆袭”背后的乡村振兴实践

2025-02-19    作者:     审稿: 银西阳    点击量:

  四川文化网(通讯员 文/雷明振 图/李露)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东升村,一场关于土地与劳动力的变革正在悄然改写无数家庭的命运。近日,彝路生花·花满邑调研团队深入该村调研时,见证了村民吉克阿木(化名)一家从因病致贫因政策翻身的蜕变故事。通过土地有偿退出与劳动力转移政策的双轨驱动,这个残疾人家庭不仅摆脱了生活困境,更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谱写出幸福三重奏。



  一、破局:土地退出点燃希望之光


  吉克阿木一家,东升村的困境缩影,夫妻二人因早年不幸遭遇而残疾,家中尚有90岁高龄的老母亲需要悉心照料,生活重担仅靠几亩贫瘠的土地艰难支撑。2023年,雷波县全面推进农村土地有偿退出政策,吉克阿木果断响应,让儿子吉克小勇(化名)退出承包地,踏上外出务工之路。土地虽退,却为生活开启了新的希望之门。吉克阿木说。


  根据雷波县政策,农村土地有偿退出遵循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农户可永久退出承包权或长期转让经营权,获得经济补偿并推动土地规模化经营。东升村村委书记介绍,政策实施后,全村超过70%的青壮年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从而使得土地资源得以有效整合,为村集体发展特色农业创造了广阔空间。


  吉克小勇的退出补偿虽未公开具体金额,但据调研团队了解,四川省内类似案例中,永久退出补偿标准可达每亩1.8万元至4万元不等。例如,在四川省土地征收补偿标准中,耕地的补偿标准为旱田平均每亩5.3万元,水田平均每亩9万元,而林地及其他农用地平均每亩补偿13.8万元。这笔资金成为家庭启动金,加上政府为残疾人家庭提供的每月100元生活补贴和医保兜底,吉克阿木一家的基本生活得以保障。


  二、突围:劳动力转移激活家庭潜能


  儿子出去闯,我们心里有底!吉克阿木的底气源于雷波县扎实的劳务输出政策。当地通过技能培训+路费补贴+稳岗服务组合拳,为农民工搭建就业桥梁。2024年,《雷波县加快推进劳务输出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整合培训资源、对接沿海用工市场,并设立维权基金保障务工者权益。这一方案的实施,是基于雷波县过去在劳务输出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例如2019年组织了3次大规模对口佛山劳务输出,以及在2017年劳务开发工作中,全县输出转移农村劳动力7.23万人,劳务收入达到12.58亿元。


  吉克小勇在政府组织的招聘会上签约宜宾某企业,凭借经商天赋迅速晋升为区域经理。他不仅为家里盖起三层小楼,还通过稳岗补贴政策累计获得7000元奖励。政策像一双推手,让我敢闯敢拼。吉克小勇感慨道。如今,他的妻子在县城经营小吃店,孙子就读镇中心小学,家庭年收入突破15万元,成为村里逆袭标杆。


  三、共生:政策兜底织密民生保障网


  对于留守的残疾人家庭,雷波县构建了多层次保障体系:


  1.生活补贴兜底:东升村的困难残疾人每月可领取100元生活补贴,同时享受医保报销政策,有效减轻了其医疗经济负担;


  2.土地收益反哺:退出土地的农户有权参与村集体分红,共同分享土地规模化经营带来的经济收益;


  3.社会力量联动:当地引入劳务派遣组织,为留守家庭提供公益性岗位,如景区保洁、生态护林等。


  吉克阿木的妻子目前在村合作社从事手工编织工作,每月因此增收800元。政策没让我们掉队,反而给了尊严。她笑着说。


  四、启示:乡村振兴的雷波样本


  雷波县的实践为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提供了鲜活经验:


  1.“双轮驱动破题:土地退出释放资源活力,劳动力转移拓宽增收渠道,两者协同破解人地矛盾


  2.精准施策惠民生:针对残疾人、留守老人等弱势群体,构建补贴+就业+服务保障网络;


  3.法治护航稳根基:通过巡回审判普及土地法规,减少政策实施中的纠纷。


  正如四川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彝路生花·花满邑调研团队总结:雷波经验证明,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资源重组,而是以人为本的系统工程。


  结语


  从靠天吃饭凭技能致富,从土地束缚城乡融合,吉克阿木一家的故事是雷波县万千农户的缩影。在政策春风的吹拂下,雷波县这片曾经的深度贫困地区正通过土地有偿退出和劳动力转移政策,绘制出一幅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新彝乡画卷。未来,随着政策的深化与创新,雷波的振兴之路必将更加宽广。



Copyright © 2023 四川农业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