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四川文化网)土地退出政策下的“马湖选择”:一位彝乡汉子的返乡创业与传承之路

2025-02-19    作者:     审稿: 祖立义    点击量:

四川文化网(通讯员 文/雷明振 图/李露)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马湖村,碧波荡漾的马湖之畔,一位彝族汉子阿支木呷的故事,成为当地土地有偿退出政策与劳动力转移实践的生动注脚。作为首批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毅然退出土地的村民,他踏上了一条别具一格的不离故土的创业之路——凭借马湖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开设家庭酒店,既守望着心中的乡土情愫,又实现了收入的稳步增长与生活的富足。2025年春节期间,当游客潮暂歇,他将酒店交给儿子打理,自己享受片刻闲暇,并计划逐步退居幕后。这一家庭事业的代际传承,折射出凉山彝区在乡村振兴中的创新探索与温情图景。


  一、政策东风:土地退出激活发展新动能


  自2018年起,雷波县积极实施土地有偿退出政策,旨在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政策鼓励农民自愿流转土地,优化资源配置,并通过技能培训、路费补贴等措施促进劳动力转移。据凉山州农业农村局数据,截至2023年底,全州累计流转土地58.7万亩,带动11.3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在雷波县马湖村,土地有偿退出政策的实施尤为显著,成为政策落地的前沿阵地

  阿支木呷正是这一政策的受益者。2020年,他主动退出家中5亩耕地,获得补偿资金后,将目光投向马湖旅游服务业。土地有限,种地收入微薄,但守着马湖的山水,我想换个活法。他回忆道。在政府提供的创业培训和小额贷款的扶持下,他将自家房屋焕然一新,改造成了一间充满特色的民宿,并逐渐发展成为集餐饮、住宿于一体的温馨家庭酒店。如今,旺季时酒店日均接待游客超百人,年收入较务农时期增长近10倍。

  二、乡土情结与产业转型:一位创业者的双重坚守

  与许多外出务工者不同,阿支木呷的选择体现了离土不离乡的智慧。年轻时也想过远走他乡,但舍不得马湖的山水,更放不下家中老人孩子。他说。这一选择恰好契合了凉山彝区近年来的发展转向——依托本地资源培育特色产业,减少劳动力外流导致的空心化问题。

  马湖村的变化为他提供了机遇。随着雷波县对马湖风景区的开发,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游客量逐年攀升。阿支木呷的酒店从最初仅有的6间客房,发展到如今拥有20间标准间、特色彝族文化体验区的网红民宿。他还带动周边5户村民共同成立旅游合作社,统一服务标准,共享客源。我们卖的不只是房间,还有彝家的热情和湖光山色。他自豪地说。


  三、代际接力:从外出务工返乡创业的家族叙事

  阿支木呷的家庭故事,是凉山彝区代际发展轨迹的缩影。他的大儿子曾在成都打工,目睹家乡旅游业兴起后,毅然返乡协助父亲经营酒店。以前觉得大城市机会多,现在发现家乡也能闯出一片天。儿子阿支小军说。春节期间,父子俩完成角色转换:父亲退居二线,儿子全面接手管理,引入线上预订系统和短视频营销,进一步扩大客源。

  这种代际传承的背后,是政策支持与观念转变的双重驱动。雷波县通过凤归巢计划和青年创业基地启动仪式,为返乡青年提供技术培训、资金扶持以及推广电商化、品牌化发展道路,旨在将现代经营理念注入传统产业。阿支小军的尝试已初见成效:2024年,酒店线上订单占比从10%跃升至40%,淡季客流稳定性显著提升。

  四、乡村振兴的马湖样本:政策赋能与内生动力

  阿支木呷的案例并非孤例。雷波县马湖乡党委书记吉克拉日介绍,当地通过土地退出+旅游开发+技能培训模式,已培育乡村旅游经营户120余家,带动就业超600人,2024年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2亿元。与此同时,政府引导村民将土地流转收益投入民宿改造、特色养殖等产业,形成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良性循环。

  四川农业大学彝路生花·花满邑调研团队队长刘郭太彧分析:马湖村的实践表明,乡村振兴需兼顾外力推动内力激活。土地政策释放了资源潜力,而村民对本土文化的自信与创新力,则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五、未来展望:从个体叙事到区域振兴

  对于阿支木呷而言,未来的计划清晰而温情:酒店交给儿子,我安心养老,偶尔给游客讲讲马湖的故事。而更大的愿景正在马湖村酝酿——当地政府计划打造环马湖生态旅游圈,整合民宿、农业观光、非遗体验等业态,推动全域旅游升级。我们要让更多阿支木呷在家门口找到致富路,让马湖的山水真正成为金山银山吉克拉日书记表示。

  从土地到湖畔,从务农到创业,阿支木呷的故事书写了个体命运与时代政策的交响。在凉山彝区,无数这样的选择正汇聚成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既留住乡愁,又拥抱变革;既传承文化,又创新路径。正如马湖的波光,映照出彝乡大地的希望与生机。



Copyright © 2023 四川农业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