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汉源县"稻蒜轮作"模式实现粮农双赢

2025-07-08    作者: 文/孟敬棠 图/赵旭尧    审稿: 祖立义    点击量:

2025年7月4日,四川农业大学"阡陌研行"团队在杜洪俊主任带领下,深入雅安市汉源县开展农业产业调研,重点考察了当地梯田-山地稻蒜轮作粮果间作模式。

在九襄镇农业示范园区,调研团队目睹了“大春稻浪翻滚、小春蒜苗青翠、田坎果树成行”的场景。据了解,汉源县依托流沙河沿岸独特的光热资源,创新推行“水稻(4-9月)+大蒜(9月-次年4月)+田坎果树”的复合种植时序。其中,水稻选用“宜香优2115”“川康优6107”等高产抗病品种,大蒜则优选抗病性强、辛辣度高的本地品种。当地推广的稻草覆盖大蒜、蒜叶旋耕肥田的“秸秆双还”技术,可减少化肥农药用量30%,由此形成“稻—饲—肥循环体系

“这种模式既守住了‘粮袋子',又鼓起了钱袋子'。”杜洪俊主任在调研中指出。数据显示,该园区规划范围内土地亩均综合产值达2.2万元以上,真正实现了“田中饱肚子、田坎挣票子”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调研中,团队成员发现,汉源县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将零散坡地整合为宜机化梯田,并配套完善沟渠、道路网络,大幅提升了农业机械化水平。同时,当地还积极推广秸秆还田、无人机植保等绿色技术,形成了“种养循环”的生态农业模式。

杜洪俊主任总结认为,汉源模式的成功关键在于三方面:

  一是机制创新:通过“经果林腾退”政策置换低效林地2000余亩,实现“田种粮、坎栽树”的空间优化;二是利益联结: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机制,农户通过土地入股、务工、分红获得三重收益;三是政策协同:整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机补贴、科技特派员等政策资源,形成扶持合力。

目前,该模式已在汉源推广至3.53万亩,带动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148元,高于全县平均水平23.13%。调研团队表示,将提炼汉源经验纳入《山区粮经复合发展指南》,为全国同类地区提供参考模板。

团队认为,汉源县的“稻蒜轮作”模式为山区农业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成功经验,值得在类似地区推广。下一步,团队将结合调研成果,进一步完善相关研究报告,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参考。


[1] [2] 下一页

Copyright © 2023 四川农业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