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川农学子深扎田垄,解码“非粮化”困局与村落活化密码

2025-07-24    作者: 文/刁京卓 图/刁京卓    审稿: 祖立义    点击量:

2025年7月5日至22日,四川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耕守川乡”护土行动调研队的15名学子,背负测绘仪器与问卷行囊,辗转德阳市中江县、南充市阆中市五龙村两地,开启为期半个月的“耕地非粮化”与“传统村落旅游开发”双线调研。团队成员以脚步丈量政策落地温差,用技术解译乡村发展密码,在川中沃野书写了一卷科学与泥土交融的青春答卷。

在德阳市中江县,耕地“非粮化”问题是调研核心。队员们穿梭乡间田埂,与大娘唠家常、听婆婆诉心声,耕地占用、种植结构调整的复杂脉络渐次明晰。通过持续的深入走访,团队成员们发现,14年耕地占用改变了部分农户种植模式。在大户承包田地时,租金与种植收益的权衡,左右着耕地“粮”与“非粮”走向。经济收益差异显著,蔬菜价高却难种难卖,水稻相对稳定但补贴有限,玉米等作物价格低迷,这些因素驱动着耕地用途转变。

为精准探究,团队成员依托GIS技术、遥感数据解译,结合统计数据挖掘。监测耕地空间分布,分析“非粮化”区域集中特征——交通便利、近市场区域,经济作物占比高;偏远、灌溉欠佳区域,种粮坚守与弃耕并存。

七月流火,调研正忙。团队成员们转战南充市阆中市五龙村,旅游型传统村落微尺度空间格局演变调研开启。队员们借遥感数据回溯空间变迁,用空间句法分析交通、建筑、公共空间等要素。大家发现,旅游开发前,村落空间以农耕为核,交通串联农田住宅,建筑古朴分散,公共空间承载邻里日常;开发后,旅游线路重塑交通,建筑成民宿、商铺,公共空间成游客村民互动新场域。


Copyright © 2023 四川农业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