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四川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青梦载新芽·立夏”支教夏令营,在雅安市雨城区碧峰峡镇名扬村党群服务中心圆满落幕。在为期10天的支教活动中,10名大学生志愿者立足乡村教育实际,为当地20余名6-12岁儿童量身打造多元化课程体系,通过知识传递、情感陪伴与兴趣启迪,助力乡村儿童全面发展,以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

精准设计课程体系,赋能乡村儿童成长
团队紧扣儿童认知规律与成长需求,构建“思想引领、科学启蒙、美育实践、乡土体验”四维课程框架。爱国教育课程《小英雄王二小》以红色故事厚植家国情怀;科学实验课《光学、力学的认识》《“水的奇妙旅程”》借趣味实验激发探索精神;创意手工《石膏娃娃彩绘》《黏土捏捏乐》、艺术课程《自我画像》《歌曲鉴赏》释放儿童想象力;生活实践课《三天小农场》通过生豆芽、植物观察等环节,引导儿童感知生命成长。课程设计注重知行合一,如结合当地自然资源开展的“小溪生态探索——摸螃蟹”户外实践,让孩子们在亲近自然中学习生态知识。

创新教学模式,激活乡村课堂活力
志愿者采用“沉浸式互动教学”模式,打破传统课堂边界。开营破冰时, “逛三园”游戏、手工折纸迅速拉近师生距离;“藏宝袋”书信计划搭建双向情感沟通桥梁;分组协作制与“小队长”自主管理,有效提升儿童团队意识与领导力。从初见时的陌生试探,至结营时的不舍相拥,在这十天里,团队与孩子实现了双向奔赴。孩子们于课堂中追求知识、在互动中成长,将好奇转化为探索动力;团队以陪伴传递温暖,将教案变为童真对话,让名扬村的夏日成为知识扎根、梦想发芽的成长之地。这段旅程,是支教团与孩子们共同书写的夏日故事,更是一场关于热爱与成长的双向奔赴,回忆里满是温暖与力量。

深化实践育人,书写青春担当答卷
团队成员来自公共管理学院、人文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的四个不同专业,凭借各自的专业优势,将社会实践与乡村振兴进行了紧密结合。除日常教学工作外,志愿者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开展了“心灵树洞”谈心活动。团队队长表示:“此次支教让我深刻领悟到教育均衡发展的意义。孩子们眼中对知识的渴望,激励着我们在未来持续深入开展乡村教育帮扶工作。”该活动获得了名扬村村委会的高度认可。

公共管理学院青梦载新芽团队自7月14日起,以聚焦“一老一小”为实践主题,依托丰富的乡村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劳动(耕读)教育协同实践。团队将持续完善课程体系,拓展服务覆盖范围,为乡村振兴增添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