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田”赋新质,“粮”安天下

2025-08-20    作者: 文/王粒蔓 图/李宛怡    审稿: 祖立义    点击量:

2025年812日,小稻米·小满社会实践13名成员在四川省巴中市红光镇海棠村和侯家镇龙兴村开展了为期7天的实践调研活动。团队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采用问卷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形式,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前后的耕地质量、粮食产量的对比情况,配套设施的满意度,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情况等进行调研。

“以前零散巴掌田,种啥都亏本;现在连成一大片,稻鸭鱼共生,腰包年年鼓!”“水渠修到田中间,打开阀门就灌,再也不用半夜守水了,睡得踏实。”“田整平了,收割机直接开到地头上,一亩稻谷半天就收完了。”村民李伯伯望着连片的水稻田。巴中市作为四川省“天府粮仓”“天府菜油”的重要生产、供应基地,以高标准农田建设、科技种粮等为抓手,努力稳播面、提单产,全力提升粮食生产水平。

图为稻鸭鱼共生图 李宛怡摄

海棠村和龙兴村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促进当地农民收入提升。农用地中种植粮食作物的面积大幅度增加,复种指数大幅度提高,并且土壤的肥力有了较为明显地提升,高质量等级的耕地占比较大,为粮食产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础,道路、气候监测、灌溉与排水工程以及灭蚊除虫设施等配套设施的完善,农民对于设施的满意度高达90%,农用机械使用率大幅度提升,并引入先进的农业技术,比如:无人机技术,使得农业生产条件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同时,发展特色产业,推进稻—鸭—鱼特色生态养殖,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这些原因都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农民收入的提高。两村高标准农田项目实施前后,农作物的净收入有了较明显的提升,农民收入呈良好的增长趋势。

图为海棠村高标准农田建设效果图 李宛怡摄

图为龙兴村高标准农田建设效果图 李宛怡摄

在实地实践过程中,成员积极寻找当地的农民进行交谈与沟通,同时收集问卷,共收集到问卷127份,其中有效问卷近115份,获得数据和经验真实可靠。调研结果表明,高标准农田建设后,红光镇海棠村和侯家镇龙兴村农业得到较大发展。耕地质量有了显著提高,配套设施有了明显的改善,尤其体现在灌溉与排水工程,同时引入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农用机械,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得到完善,粮食产量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并且注重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红光镇推进“稻—鸭—鱼”的特色产业融合,侯家镇种植巴中市南江县特产——“长赤翡翠米”,推动农业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图为团队成员于农民家中进行调研图 李宛怡摄

针对巴中市南江县红光镇海棠村和侯家镇龙兴村高标准农田的未来发展,团队提出了发展方案,首先重视高标准农田撂荒问题,强化政策扶持,鼓励农民积极耕种,然后加强指导服务,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同时持续完善配套设施,提升乡村生活水平。并且进一步发展新质生产力,助推农业人才培育,聚焦科技创新和智能制造,聚焦优化要素配置,建设绿色高标准农田。


Copyright © 2023 四川农业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