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川农学子暑期赴巴中开展红色革命文化调研 传承红色基因续写青春华章

2025-08-11    作者: 文/周宏鑫 图/周宏鑫    审稿: 祖立义    点击量:

8月10日,四川农业大学 蜀地新青年拾光队 实践团队的 6 名学子怀揣着对革命先辈的崇高敬意与对红色文化的无限向往,利用暑期时间深入巴中市的山川村落,开展了为期 7 天的红色革命文化专题调研活动。团队成员们顶烈日、冒酷暑,通过实地走访革命遗址、系统研读历史史料、深度访谈革命后代等多种形式,全方位梳理巴中红色文化资源的脉络,深入探寻革命精神的时代内涵,用青春力量为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贡献智慧。

图表 1拍摄南龛坡壁画

巴中,这片浸润着革命鲜血的红色土地,作为全国第二大苏区 —— 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在我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里拥有极其丰富的红色革命文化遗产,境内星罗棋布地分布着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空山战役遗址、刘伯坚纪念馆等众多红色地标。80 多年前,无数革命先烈在这里浴血奋战,用生命和热血孕育了 “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 的伟大红军精神,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四川农业大学始终将红色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此次精心组织学生开展暑期调研活动,正是为了引导青年学子走出校园、走进革命老区,在亲身体验中感悟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文化自信与历史使命感。

调研期间,实践团队的足迹遍布巴中市的多个区县。他们首先来到了川陕革命根据地

博物馆,在讲解员生动细致的讲解下,成员们逐一参观了 “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红军的发展壮大”“苏区的建设与斗争” 等多个展厅。大家驻足在泛黄的革命文献前,仔细辨认着上面的字迹,仿佛能透过纸张感受到革命先辈们伏案疾书时的坚定信念;凝视着锈迹斑斑的步枪、大刀等武器装备,脑海中浮现出红军战士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壮烈场景;端详着一张张珍贵的历史照片,那些年轻的面庞、坚毅的眼神,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在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队员们参观了当年红军将领办公和生活的场所,简陋的桌椅、斑驳的墙壁,无不诉说着那段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团队成员们还特别关注革命文物的保护现状,每到一处都认真拍摄影像资料、详细记录文物信息,目前已建立起包含 200 余件文物信息的红色文物数据库,为后续的红色文化研究积累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为了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团队兵分三路前往通江县、南江县、平昌县等地,走访老红军后代、党史研究专家和当地文化工作者。在通江县沙溪镇的一个小村庄,92 岁高龄的老党员李大爷听说同学们是来调研红色文化的,特意穿上了整洁的衣服,拿出了家中珍藏的父亲的军功章和家书。李大爷的父亲曾是红四方面军的一名战士,参加过无数次战役。他颤巍巍地抚摸着军功章,向队员们讲述父亲在长征途中如何冒着枪林弹雨传递情报,如何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坚持战斗,如何与战友们相互扶持、不离不弃的感人历程。当讲到父亲牺牲的场景时,李大爷眼含热泪,在场的学子们也深受触动,纷纷红了眼眶。在南江县党史研究室,主任向团队系统介绍了巴中红色文化资源的分布特点、保护现状与开发前景,并就红色文化进校园的课程设计、红色旅游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等话题与队员们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探讨,为团队的调研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思路。

此次暑期调研活动,四川农业大学 蜀地新青年拾光队 实践团队收获颇丰。他们不仅完成了 12 份详实的红色文化遗址考察报告,其中包含遗址现状、保护建议等具体内容;还整理出 3 万余字的口述历史资料,将老红军后代的珍贵回忆永久留存;拍摄了

8 条生动的红色文化宣传视频,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累计获得数万次的浏览量。这些调研成果不仅为巴中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更让参与调研的青年学子在实践中接受了一次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进一步坚定了他们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

图表 3南龛坡拍摄的石像

团队将以此次调研活动为契机,持续推进红色文化育人工程。未来将通过建立实践基地、开展红色文化社团活动、开设相关选修课程等多种方式,鼓励更多青年学生走进革命老区,在实地调研中感悟革命精神,在服务社会中增长才干,让青春在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文化的生动实践中绽放出绚丽之花。



Copyright © 2023 四川农业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