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跨越数字鸿沟,青春暖流润耆年 ——川农大学子返乡架起代际数字桥梁

2025-08-20    作者: 文/张乐欣 谢仁灿 图/王佳怡 旦增旺姆 邱雅暄    审稿: 祖立义    点击量:

2025年7月10日至8月10日暑期,四川农业大学青耆互助社会实践团队积极响应国家提升全民数字素养及“数字适老化”工作部署,返乡开展智能手机教学活动。

团队实践地点覆盖四川、西藏、福建、浙江等省份,采用“集中培训”与“入户帮扶”结合的模式,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并探索数字技术赋能民族文化传承新路径,生动践行“数字助老助残行动”。

集中培训:数字赋能羌舞传承

在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擂鼓镇,团队针对当地低龄老年人需求,开展短视频制作及抖音宣传专项培训,巧妙将数字技能与羌舞文化传播相融合。培训从拍摄软件基础操作讲起,循序渐进教授拍摄视角、运镜技巧与简易剪辑,助力老人们制作并发布展现羌族舞蹈魅力的短视频,有效拓宽民族文化传播渠道。

图:队员拍摄羌族舞蹈(王佳怡 供图)

入户帮扶:定制课堂温暖邻里

针对高龄、独居或行动不便的老人,团队组织开展“一对一”上门帮扶。队员们提前调研,根据个体需求定制方案,聚焦生活刚需:调试音量与字体大小;指导在线挂号、查看体检报告;设置紧急联系人快捷拨号等。在超过15天的服务期内,队员们耐心陪伴,记录老人从“依赖帮助”到“独立完成”的成长轨迹,定格每一次“学会了”的喜悦瞬间。

一位西藏队员将数字帮扶延伸至藏族老人群体。她结合老人们的语言文化习惯开展指导,着重教授基础通话功能,帮助她们掌握主动联系亲人的能力。这一做法彰显了本次社会实践在促进民族地区数字包容方面的深远意义。

图:队员耐心为藏族老人提供教学(旦增旺姆 供图)

创新解法:用心用情破解适老痛点

面对老人“不敢学、看不清、记不住”的普遍困难,团队推进学习效果的长期可持续性:系统梳理前期教学经验,成员撰写活动心得与问题总结;编制大字版《老年人智能手机/老年机实用手册》。手册采用“高频技能讲解+问题解决方案”框架,精选团队成员教学频率高的技能结合老年人身体机能与自身特点,制定“图文并茂、字大易懂、实用性强”手册。此外还编撰方言顺口溜辅助记忆;创设生活实践场景(如陪同买菜演练支付流程),让抽象教学转化为具身体验。

“教长辈用手机不只是教传授技术,更是用陪伴说‘别怕,有我们’”队员的感悟与工信部“带着爱心、耐心服务老年人”的理念高度契合。

图:队员制作说明手册邱雅暄 供图)

此次“青耆互助”实践活动既为送上融入数字时代的“入场券”,也在邻里互助中传承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传统美德团队成员实际行动诠释:科技的温度在于普惠共享,代际的和谐藏于耐心沟通。当青春力量点亮银发岁月,便是对“数字中国,一个都不能少”目标的最生动实践。


Copyright © 2023 四川农业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