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以高标赋新质,获富粮安民生

2025-08-27    作者: 文/郑英琦 图/李宛怡    审稿: 祖立义    点击量: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号召下,一支由四川农业大学跨学科本科生与研究生组成的联合社会实践团队“小稻米·芒种”队,于2025年8月深入成都市双流区,展开为期7天的专项调研。团队聚焦新质生产力赋能高标准农田建设这一核心议题,以“新质生产力—农田建设—农业效益”为研究框架,通过实地观测与深度访谈,系统分析无人机、物联网等新技术在提升耕地质量、推动农民增收、促进农业现代化方面的成效与机制。这一行动不仅响应了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也为四川“天府粮仓”建设注入了青年智慧。

双流区作为成都市“天府粮仓”核心区,近年来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整合新质生产力要素。全区已建成15分钟农业服务圈,覆盖智慧灌溉、无人化机械等基础设施。2025年,双流区实施“千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重点提升耕地质量与产能。团队选择东升街道和黄水镇为样本点,前者以智慧农田为主,后者聚焦传统农田升级。成员深入田间,观测土地整合、土壤改良等进展。农民李叔受访时感叹:“田块连片加上无人机施肥打药省时省力,一亩水稻收成比往年增了20%!”这凸显了技术赋能带来的初步变革。

图为双流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效果图 李宛怡摄

在实地实践过程中,成员通过收集问卷与实地调研,采用“新质生产力—农田建设—农业效益”三维框架,确保调研系统化。方法上,实地观测结合无人机航拍、土壤采样和深度访谈,覆盖了约50户农民,共收集有效问卷120份。观测重点包括新质生产力应用如物联网监测系统、智能灌溉阀,农田建设指标如耕地平整度、灌溉覆盖率,以及农业效益维度等。团队队长强调:“深度访谈让我们捕捉农民真实反馈,实地观测则量化技术成效,形成‘技术-建设-效益’的闭环分析。”调研框架设计严谨,为后续机制解读奠定基础。

图为双流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效果图 李宛怡摄

图为双流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效果图 李宛怡摄

通过实地观测,团队发现新质生产力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成效显著。在提升耕地质量方面,双流区应用无人机精准施肥和物联网墒情监测,使土壤有机质提升15%,复种指数提高20%。例如,东升街道示范田通过智能灌溉,水资源利用率达90%,减少化肥使用量30%。在推动农民增收上,深度访谈显示,新技术的引入让每亩净收入平均增加800元;黄水镇农民刘婶分享:“智能机械收割,半天完成以往两天的工作,省下的劳力用于发展农家乐,收入翻了一番。”在农业现代化方面,团队观测到双流区农田机械化率达85%,智能预警系统使灾害风险降低40%,推动“智慧农场”模式普及。

图为团队成员于农民家中进行调研图 李宛怡

基于调研,团队建议双流区强化政策支持,如补贴智能设备采购、加强农民培训,以深化新质生产力应用。同时,呼吁高校与企业合作,推动“产-学-研”融合,培育农业创新人才。团队成员肖莉展望:“我们计划发布详实报告,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未来,青年团队将持续追踪双流区农田建设,助力四川农业现代化走在全国前列。”调研不仅彰显了青年学子服务家乡的责任担当,也为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树立了标杆。


Copyright © 2023 四川农业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