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文化网讯(通讯员 周秦羽)为进一步了解普通话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普及情况,7月15日至25日,四川农业大学彝路生花·华韵团队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盐源县和冕宁县进行了为期10天的深入调研。
调研团队由多名来自不同专业的师生组成,他们带着责任和使命,深入彝族聚居区,通过发放问卷、开展座谈会、实地访谈等多种形式,全面了解普通话在当地的使用现状和推广难题。
在调研过程中,一位彝族的阿妈向队员们讲述了普通话给她的生活带来的变化。她回忆道:“以前啊,我们彝族人都说自己的话,出了村子就交流困难。但现在不一样了,孩子们在学校都学普通话,回家也教给我们。现在去镇上赶集,交流顺畅多了。”过去由于语言不通,彝族人在与其他民族交流时遇到很大障碍。如今,随着普通话的普及,这种情况得到了显著改善。
在村庄里,团队遇到了正在放羊的彝族少年阿果阿石,这是一位对普通话充满热情的少年。“我特别喜欢上语文课,老师讲的普通话故事特别好听。我还梦想着有一天能用普通话给大家讲我们彝族的故事呢!”说出这话时阿果阿石的眼睛里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
(采访结束,阿果阿石带着他的羊群渐行渐远)
调研团队还发现,当地政府在推广普通话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开展普通话培训班、举办普通话演讲比赛等,有效提高了彝族群众的普通话水平。同时,队员们也了解到,尽管普通话普及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面临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资源匮乏等挑战。然而在这种情况下,一线教师仍坚守岗位,为彝族地区的推普事业发光发热。
在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进行调研时,队员采访了一位在彝族地区辛勤耕耘的人民教师李老师,他的事迹充分展现了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奉献。
作为一位在彝族地区执教多年的资深教师,李老师不仅在教学岗位上辛勤工作,更是将普通话推广视为己任。每天放学后,他都会留在教室,为普通话基础薄弱的学生提供额外的辅导。
在采访中,李老师表示,他教授学生发音、语法,同时创新教学方法,通过讲故事、唱歌等生动有趣的形式,激发学生们学习普通话的兴趣。在他的悉心指导下,许多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自信心也得到了增强。
李老师也分享了他对于推普工作的深刻见解,“推普工作不仅仅是教学生说普通话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感受到普通话的魅力与价值。只有当他们真正喜欢上普通话时,才能自觉地去学习、去使用。”李老师的这一见解,以教育者的敏锐洞察力,指出了激发学生内在兴趣和认同感的重要性,充分体现了一名教育工作者的智慧和对教育事业的深厚情感,也为普通话推广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对于提升普通话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队员胡乌各与李老师交谈)
彝路生花·华韵团队是一个充满少数民族特色的调研团队,团队成员中有三分之一来自少数民族地区,有四分之一为彝族少年,他们的参与让这次调研更添深度与温度。
“我从彝族来,走到彝族中去”,这是团队成员胡巫各在实践中得出的感悟。他深知,只有亲身经历和深入感悟,才能深刻理解推普工作对当地人民生活的深远影响。
在调研结束后,来自四川省甘孜州九龙县彝族地区的沙马乌各莫同学和来自四川省凉山州冕宁县彝族地区的沈永康同学,也分享了自己的感悟。他们表示,通过这次调研,更加认识到了普通话推广对于家乡发展的重要性。
经过此次调研,调研团队对推普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同。特别是少数民族成员,他们深刻地感受到,普通话不仅是沟通的桥梁,更是促进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同时希望未来能为家乡的推普工作贡献一份力。成员们一致表示,将坚定不移地支持推普工作,无论身在何处,都会努力说好普通话,同时鼓励身边的人一同参与,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
彝路生花·华韵团队的调研实践,不仅为普通话推广工作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更展现了少数民族青年对国家通用语言的认同与热爱,为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